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政务院的命令,终于1985年国务院的颁布,期间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农业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从粮食问题入手,对我国农业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它稳定了粮食供应,支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53年至1957年,粮食产量从3300亿斤增至3900亿斤,确保了人民的基本需求。

第一产业1949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75公斤,总产436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95公斤, 总产46万公斤 1985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370公斤,总产64万公斤1988年因市区扩展,粮田面积缩小,根据区政府指示,幸福镇成为无粮田乡镇建国初期,该镇水利条件很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70年代进行了两次水利大。

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发展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产量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存栏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3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

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1947年,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成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经过变工队互助组和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四个阶段,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施化肥农药,不断推广良种,改进劳动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基本逐年递增。

1985年河北省的农耕播种面积共有9739万亩,粮食总产量3933亿斤,平均亩产404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为709市斤,由缺粮省变为自给自足的省份,结束了历史上南粮北调的局面小麦是目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整个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以上自1957年以来一直居第二位,近年来已跃居第一位。

民国8年1919年,六安粮食总产253万吨,1949年粮食总产7578万吨,经过土地改革,1952年增加到9642万吨,1957年达到1277万吨比1949年增长684%1980年全市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有了生产自主权,1981年粮食总产达到22838万吨,1985年粮食总产21593万吨比1949年增长18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