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除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外,药剂防治可用5%氯氰菊酯乳油大豆蚜虫用10%吡虫啉,每亩10克防治。

中国大豆虫害发生种类达100种左右,危害较大的有30余种,其中较严重而普遍的有10余种,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造桥虫豆秆黑潜蝇等是主要害虫中国丰富的大豆种质中蕴含有丰富的抗虫资源,如抗大豆食心虫的铁荚四粒黄黑铁荚等抗食叶性害虫的安顺白角豆丰平黑豆通山薄皮黄豆。

2大豆造桥虫,以幼虫为害豆叶,食害嫩尖花器和幼荚,可将叶片吃光造成落花落荚,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杀3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降低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在幼虫孵化后蛀入豆荚前,及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

大豆叶子上可能会生的虫子有蚜虫,像芝麻大小,有绿色黑色等 ,有的有透明的翅膀危害嫩茎叶 白粉虱,比蚜虫略大,白色的小蛾,会飞,躲在叶子背面 红蜘蛛,比蚜虫小很多,白色到红色,躲在叶子背面 以上几种都是刺吸式口器,不会对叶子造成缺损,但会使叶片有针尖大小的淡黄色点点 豆天蛾幼虫。

大豆进入开花结果期,时常会受到各种害虫的侵扰,主要的害虫有大豆蚜虫腻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大豆造桥虫尺蠖和斜纹夜蛾等害虫,有的取食叶片和茎秆,造成叶片出现缺刻,甚至于整株叶片被吃光,有的会引起叶片发黄,整株枯死,有的钻进幼嫩豆荚,危害果实,造成荚果发育不良虫眼缺刻,甚至于。

1大豆食心虫#160 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1602 草地螟#160 用25%敌杀死乳油300~450mLhm2,或37%杀虫先锋乳油280~350mLhm2,或45%。

1 黄色小黄豆里的黑色小虫被称为豆象,这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大豆的害虫,不会食用木头2 豆象性格活泼,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多数种类会选择成虫状态来度过冬季3 豆象的产卵习性因种类而异仓库中的豆象会选择在所寄生的豆子上产卵,而豌豆象则选择在仓库内越冬,次年春天飞出并在豌豆上产卵4。

1 秋季大豆粒上常见的虫口是由豆象造成的豆象属于鞘翅目叶甲总科豆象科,是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昆虫,约有1000种以上2 豆象的体型多呈卵圆形,大小从中型到小型不等它们的复眼较大,且前缘有显著的凹陷触角有11节,形态为锯齿状或栉齿状3 豆象的鞘翅上常有白色或棕色的毛发,形成各种。

在豆垛底施药,减少次年的虫源以及豆田秋翻秋耙,破坏食心虫的越冬场所,增加其死亡率成虫盛发期的防治同样关键从8月初开始,每天午后日落前监测成虫蛾量当田间蛾量突然增多,出现打团现象时,便是成虫盛发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和用药 1豆天蛾 在幼虫期喷药处理,可以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公斤进行喷雾 2造桥虫 可以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喷40公斤喷雾 3象鼻虫 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

大豆的病害种类和防止方法灰斑病胞囊线虫病食心虫黑潜蝇花叶病毒病根腐病菌核病耙点病茎枯病黑点病灰斑病大豆感染灰斑病之后,初期叶片上的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期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该病一般发生在低温多余的季节灰斑病可以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生虫是昆虫,一般是麦蛾绿豆象赤拟谷盗等虫子,生虫会导致大豆温度升高,但要是水分大排泄物会发霉,产生霉菌,有些霉菌有毒素豆子生虫就治理虫子1晾晒可减少虫子,2冷冻24小时杀虫3磷化铝熏蒸杀虫,这个对于大量粮食特有效4充氮充二氧化碳等缺氧办法可杀虫,但比较繁琐,要求。

大豆苗期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菌核病霜霉病蛴螬地老虎根潜蝇等种类1根腐病该病会造成植株地下部根系不发达,地上部矮小瘦弱,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灌防治2菌核病该病易导致幼苗发生倒伏,通常可以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进行防治一根腐病 1。

大豆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立枯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花叶病胞囊线虫病和早霜冷害其中,立枯病和根腐病主要发生在苗期,而菌核病则在7月下旬开始侵染大豆灰斑病在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严重影响叶片生长防治大豆病害的有效药剂包括“天达2116”壮苗灵和96%天达恶霉灵。

大豆生蚜虫,吊丝虫,钻心虫蚜虫就用吡虫啉,啶虫脒杀虫吊丝虫,钻心虫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杀虫快,时间长。

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次,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周围土内做茧越冬成虫白天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荚秆上,受惊时才短暂飞行成虫多为雄虫早期出现,后期则多为雌虫成虫有趋光性,能被黑光灯大量诱捕产卵多在黄昏,且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有明显选择性绝大多数卵产在豆荚上,少数产于叶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