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场吃的是定销粮,比城市的定量高一倍,但正在长身体的年纪,许多人还是不够,每个月总有几天饿得脚酸手软刘志国总有饭菜票富余,跟人换现金,买烟他老爸从前是洋行舞厅的琴师,后来在市里下码头的西门口摆了个烟摊,没事时就端张报纸,是自费订的上海的一种晚报刘志国很小就学会了抽烟,到了农场,有了工资;粮农是属于农村户口类型,计划经济时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农业户口指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农业人口一般在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时,职业要填写本人所做的具体工作,农林牧副渔劳动者,要填“粮农”“棉农”“菜农”“渔民”“牧民”等主要指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等一线;已在城镇范围办理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定销粮户口,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二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制定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公安厅备案三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2、收购来的优质原粮创立产品品牌,用“品牌”去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商品粮基地粮食的销售,形成 “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农民企业或其它经营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从产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入,从而实现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效益的;“定购”是在定产的基础上,国家向余粮户实行定购,把农户每年应卖给国家的粮食一次性定下来,分季交售,全年算账“定销”是对农村各类缺粮户实行定销,按全县确定的用粮标准供应量,一年核定一次粮食“三定”是使粮食统购统销合理化制度化的具体措施至1955年9月10日,全县粮食“三定”工作。

3、建国后实行全盘苏化,照搬斯大林模式农业上学苏联,大搞集体化并剥夺农民利益,为城市及工业建设积累资本1956年是推行大办农业合作化掀起全国农业社会主义高潮的顶峰期,实行粮棉油定产定购定销的所谓“三定”政策,把主要农产品掌握在政府手里,这就是此后实行多年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影响;到了七十年后,国家开始有了定销粮,农民口粮问题才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别说捡麦穗捡稻穗,就是掉在地上的麦粒稻粒都有人把他捡回来,不只是粒粒皆辛苦,而是粒粒皆可贵! 想想过去农民是何等的珍惜粮食!再看现在,我们每每到酒店饭店去就餐,倒掉的饭菜比吃掉的还要多,那场景真是让人触目。

4、不要说古代了,那个古代从哪朝哪代算起呀而且古代的中国也是合合分分的谁能说清楚,再说了古代各朝各代的计量也不是统一的呀,还是从比较近的我们能说明白的现代说起吧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的时候家里斗,升都有,农村生产队给那时候家给各家各户分粮食都用斗,因为毛粮与成品粮的比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