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年来日益增加的粮食产出可能会突然改变。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但其中六分之一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这将会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新华社讯:4月27日,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称,这使安全储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家正大力增强储粮能力,包括建新仓以及维修改造旧仓库,承诺将改善仓库的储存条件。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储备的粮食变坏的情况,但任正晓表态,政府会做好把关,不允许发生霉变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美国驻北京农业参赞的年度报告称,2015/1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450万吨。而进口量预计将在2016/17年度增加至8920万吨。2016/17年度中国的小麦进口预计达到320万吨,产量据估计达到1.305亿吨,消费达到1.105亿吨。
因为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容易受到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几年前,小麦收成不佳迫使中国进口约800万吨小麦,中国几乎能够比得上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埃及。埃及每年进口约1000万吨小麦。
所以中国将不得不应对日渐增多的盈余、来自价格更低廉的进口商品的压力,以及对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环境恶化的担忧。
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此高的粮食库存,为什么生活成本还是没有下降,反而开始出现了上涨的趋势?
事实上中国粮食“高库存”的原因在于粮食深加工下游需求持续疲弱、增长乏力,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严重,企业为降低成本,导致进口量大幅增加,以及因为进口配额的限制而选择进口替代品,这些原因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供大于求的程度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执行的临储收购政策。
因为执行这么多年以来,直接助涨了粮价的上涨,在扭曲国内市场价格的同时,跟国际市场脱轨。而且由此带来的财政和库存“压力山大”,尤其是伴随进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税收增速下滑,继续维持这一政策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在酷伯金融看来,可以简单归纳为,决策层拿出财政预算,并委托地方进行临储收购并代为保管,解决农民售卖难的问题,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可以被视为对农民的补贴。但是种种现实都在倒逼着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正视执行政策所付出的代价,进而调整临储收购政策。
虽然眼下粮食的高库存并不是常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旦出现粮食生产减产、经济复苏好转……粮食库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但是应该引起的是中国对于粮食政策的优化,因为这关系到民生问题!
有的人认为,现在国际粮源这么充裕价格又这么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中国小麦、大米和玉米这三大谷物品种每年的消费量约为4.5亿吨,而国际市场供购买的这三大谷物品种仅为三亿吨左右,所以这样的想法是十分不现实的。与此同时,粮食去库存是当前要务,还有20多天,今年的夏粮收购就要从南到北全面展开。
过去一年是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十二年增长。今年该如何应对粮食库存问题应该放在首位,虽然在人口达到其顶峰前,中国要满足更多人的温饱,以及中国对城市化的努力,对粮食的需求仍然会显著增长,中期和长期对粮食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