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导读】中国农业自解放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人民公社阶段、分田到户阶段、撂荒弃地阶段。本文针对这三个阶段的具体优劣,加以分析,以便还原历史真相。

人民公社时宣传画

第一个阶段,人民公社阶段。1958年7月1日创建了人民公社,1983年10月12日取消了人民公社。这一阶段即我们所说的农村“大锅饭”年代。属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兴水利、大兴农田改造的阶段。

兴修水利,向荒地要粮

这一阶段,应该称之为农村火红岁月,改造低洼地、向盐碱地要粮,变荒地为良田;兴修抗洪渠,征服大自然。不知道网友们还记不记得“垦荒”这一个词语?把荒地开垦成良田,开垦成大型农场。如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农场、新疆和沿海地区的大型农场群,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食和其他农畜产品,对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展开全文

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机械作业覆盖率少,仍然采用的原始粮食种子,化肥、农药的不足,粮食产量普遍很低。尤其是六十年代,一旦遇上蝗灾、干旱、洪灾,几乎是颗粒无收。这个阶段属于“农业支助工业”,农民从牙缝里挤出口粮作为“公粮”,满足“工、商、学、兵”的口粮供应。

垦荒人

更主要的是,在这一阶段,农民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城市人,还用粮食出口来换取国外先进的物资。那个年代工业基础还很薄弱,没有拿得出的出口产品,依赖粮食出口,如玉米出口日本,换取钢材、化肥、农药、农具和纺织设备。除了出口外,还要拿出粮食支援像越南这些国际友好国家。

这一阶段属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阶段。

上缴公粮,解决居民吃粮难

第二阶段,1983年全面完成了分田到户到2006年1月1日取消上缴公粮阶段。由于第一阶段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实际上自七十年代后期,已基本上解决了吃粮难的问题。如:1979年人均口粮已达到了340公斤。这一阶段,吃粮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有了这一基础,分田到户后,科技的进步彻底解决了吃粮难的问题。

这一阶段,粮食种子的改良为农业增产增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河南、河北、安徽、东北等是小麦的主产区,小麦本身的亩产量很低,亩产300多斤。后来有了一大批的优良种子投放到农民手中,出现了小麦亩产倍增的喜人景象。如:豫农416、河农7109、淮麦32等,这些优质种子根系发达,抗倒伏力强,颗粒坚硬、饱满,生长周期短。如:豫农416,生长期仅225天,亩产高达1200斤,是原始粮种产量的4倍之多。

再如水稻。说起水稻自然不能忘记袁隆平,不能忘记这位水稻之父。七十年代中期,袁隆平在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关心和支持下,把杂交水稻的研究推上了顶峰时期。1976年,袁隆平研究出来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推广228万亩。再后来,超级杂交水稻问世,把亩产提升到1800斤的高度,产量是人民公社时期的3倍之多,创造出水稻丰产的神话。

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科研中

不少人认为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才带来粮食增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怱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宗旨。再加至后来国产氮、氨、磷、钾等化学肥料及农药投放市场,带来了中国农业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阶段,公粮上缴已不再是硬性指标。七十年代公粮上缴高达60%以上,生产100斤粮食仅有40斤成为农民的口粮。分田到户后,公粮的上缴创下历史最低,以苏中地区为例,每户正常年上缴公粮在200公斤以内,基本上算是公鸡身上拔一根毛了。更有甚者,不少农户耍赖皮,几乎是一粒未缴,最终不了了之。

这一阶段,以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1997年某农户上缴公粮任务表

第三阶段,2006年1月1日到现阶段,经历了17年漫长岁月。这一阶段,居民吃粮以进口为主。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到12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额14,262.1万吨,同比增加3117.5万吨,增幅达到27.97%。也许国人感到惊讶,惊讶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了?

2019.11-2020.11进口粮食统计

所有农村人吃粮还是吃的自己责任田里种出的粮食吗?答案是否定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吃粮、吃油靠购买。走进农村的超市,粮油产品琳琅满目。就拿食用油来说,色拉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应有尽有,大瓶小桶塞满货架。精米、精面、杂粮,大包装、小包装、散装,拎着就跑,称着就走。

农村超市,粮油琳琅满目

这一阶段,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2006年1月1日后取消农业税,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废除了延续57年之久的公粮上缴。这一阶段,农民自己种粮自己吃,吃不完的拿到市场上去卖。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算是惊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一阶段,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用官方语言来说叫“惠民政策”,说通俗就是国家贴钱给你种田。

既然有如此的惠民政策,那国内的粮食为何还要依赖进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解决菜蓝子问题,肉蛋奶靠粮食催生出来的;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如山东省曾经的产粮大省,现在成了蔬菜基地,华东地区的蔬菜主要依赖山东,市场每10只西红柿就有5只来自寿光。其二,分田到户时宣传的种田让农民致富的肥皂泡破灭了,他们终于明白了靠零零碎碎种地并不赚钱,出现了农村土地撂荒严重。都说分田到户释放了农村生产劳动力,实则是抛荒弃地让广大农民“南下打工”而释放了劳动力,他们用赚的钱买粮油作物,造成了国产粮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最终,责任田又重归集体所有,由分田到户时的“化整为零”再次演绎成“化零为整”,农村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曾经典型“小岗村”最终也瓦解了“分田到户”这一光辉历史。沈浩书记带领小岗村村民去大寨村参观时说了句实话:“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而我们小岗村却是‘按’出来的。”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大寨人的笑是爽朗的,而小岗村的人脸上的笑容和神色却是愧疚和尴尬的。曾经鼓动分田到户之一的严金昌坦然:“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丰富”

这一阶段,必将是分田到户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实施阶段。

撂荒,昔日良田变荒地

纵观三农65年,由开荒到撂荒,由大集体到分田到户,由粮食出口到进口,由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由农业支助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种粮到买粮,都是为了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用实践才能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