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批发商无用论”在实践中是否真的成立呢?

  

  20世纪初的德国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普遍认为批发商没有效率。但之后,这些国家的现实经济发展却又表明批发商具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在中国,“批发商无用论”在实践中是否真的成立呢?

  从批发市场到超级市场

  日本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围绕批发市场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形成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中心的超大型城市圈。人口的快速增长再加上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消费量激增。

  为了稳定蔬菜供应,保证各季节品种齐全,价格波动不太大,日本政府采取了从消费、供应、生产、运输等各方面的全面措施。首先,从1963年起日本提出《指定消费地》的办法,将重点城市划为规定保证供应的消费地。其次,为了保证按时、按数、按品种供应指定消费地需要的蔬菜,1963年日本农林省同时开始实施《蔬菜指定产地制度》,每个指定产地要规定每年为消费地生产必要蔬菜的品种,每种产品的数量,每个月供应市场的数量,实行生产专业化。

  

  在指定产地制度的引导下,日本蔬菜产地不断走向规模化与专业化,蔬菜生产从之前的“规模小、品种多”转变为“规模大、品种少”。面对生产领域的变化,面向消费者且由数量众多的中小零售商构成的终端流通机构,已经不可能成为承担大量生产的“载体”。

  为应对生产领域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到中期,日本出现“流通革命”,大型超市发展势如破竹,1972年首次成为最大的零售渠道,直到今天超市一直是日本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相对于传统的蔬菜销售点,超市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的备货是“数量多、品种多”,因此对批发市场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日本也曾经历批发市场的“衰落”

  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零售的批发市场,为应对生产与销售终端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应措施。即便如此,但由于批发市场相对僵化的体制,加上日本独特的商业惯性,使得批发市场制度的变革始终没能跟上生产与消费的变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摆脱批发市场,排除中间商,产地与销地直接进行交易的流通动向,主要表现为:

  首先,1970年春天,当时秋末冬初蔬菜价格异常高涨。有学者认为蔬菜价格的高涨是因为流通机构,特别是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问题引起的,开始探讨不经过批发市场的流通模式。

  

  其次,以东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央批发市场非常重视蔬菜产地在保证稳定数量前提下的持续供应,对此要求,大型蔬菜产地为追求效率以及规模效应,作物品种不断单一化,并且向全年生产(温室大棚)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蔬菜产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造成大量减产,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严重土地污染,产地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而日本消费者对蔬菜的要求除了保证高质量以外,对食物安全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蔬菜的生产现状让广大日本消费者对远离消费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代农业”产生了不信任与不满。

  

  第三,在指定产地制度与其他农业政策的作用下,许多耕地面积小、劳动生产力低下的农户被排除在规模流通之外,是让这些小规模的生产农户自然衰退、消失,还是应该将他们组织起来,继续发展,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议题。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小农户瞄准城市消费者对蔬菜的“安全、新鲜、安心”的需求,在农协的组织下,自行建造销售场所,尝试从单纯的生产者向生产者与经营者双重身份的转变。自1970年代后,日本农产品流通开始出现市场外流通。市场流通是指经过批发市场,即生产者组织→批发市场→超市;市场外流通不经过批发市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订单农业,即生产者组织→超市,还有一种是产地直销,即生产者组织(或生产者个人)→消费者。

  批发市场为何仍然具有生命力

  日本农业的专业化与产地化程度很高,因此每个农协收集的农产品种类与数量都是有限的。相比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本农业是分散小规模的生产方式。而在农产品销售市场上,日本超市作为盈利流通渠道的最终销售者,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强店铺魅力,吸引顾客,日本超市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备货,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而且又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是每个超市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对日本超市而言,批发市场能够将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其吸引力正是品种丰富而齐全,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同时供应量充足。日本本国国产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指蔬菜与水果)经由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的比例依然高达90%可以说明这一点。

  

  除此以外,日本超市不轻易跃过批发市场而与农户直接交易的主要理由还有以下三点:

  (1)从批发市场进货可以减少超市的销售风险。因为经过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会经过各种严格的质量检测,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安全性可以保证。

  (2)日本超市的货款结算通常是1个月,这对于农民来说等待时间太长。与此相对,批发商保证4天后就可以付款给农民。

  (3)日本超市通常是买断式销售,即从农民手中购进农产品,且对所购商品拥有所有权。按照日本的商业惯例,买卖双方的交易关系是长期合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不会更改交易手续。但是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一旦农产品因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减产,超市在短时间内重新寻找新的补充货源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此经营风险会增大。不过,当超市认为经过批发市场交易已经无利可图的时候,超市会选择从产地直接进货。通常这种产地的农产品特点是品种稀缺,产量较少,可替代性较小,很难进入市场流通,却可以给超市带来差异化特征。

  

  最后,产地直销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在节约流通经费、实现相互的经济效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实际上产地直销的结果不仅没有节约流通经费,反而还增加了流通成本。

  这是因为产地直销业务处理的商品种类很多,交易量却很少,批量单位很零碎,再加上运输费和发货费用相对较高;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产地直销无法独立定价,依然以批发市场的价格为标准,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产地直销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它的稳定性。

  农产品价格高,怪批发市场咯?

  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层次结构被认为是推高我国农产品终端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10年下半年起,生鲜农产品价格特别是消费终端价格上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价格上涨?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在内的政府部门以及诸多学者都认为,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是主要原因。为此,2011年5月份后,商务部接连发出通知,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在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蔬菜的同时,突出蔬菜流通设施的公益性,建设一批社区平价菜市场;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以及积极推进“农超对接”等。

  

  一连串的措施无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只要农民或农民组织跳过批发商,直接与超市或消费者交易,就能保证城市蔬菜供给,抑制菜价波动以及维护农民利益。但是,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连接生产者与零售商的中间商是否真的失去了存在价值呢?客观理解中间商发挥的经济作用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日本的经验可发现,即使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考虑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消费者购买以及消费农产品的行为特点等因素,农民直接与消费者或者是与超市直接进行交易的模式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并不会减少,因此对抑制农产品消费终端价格上涨的作用十分有限。

  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日本,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批发市场法》的几次修改,正是说明日本政府希望批发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机制,巩固和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也足以证明批发市场以及批发商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具有存在的价值。

  本文转自花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