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两的价值岂能想当然随意换算
任见
以重金属银作为货币用来交换,在中国行用了千百年。可是关于银子,譬如一两银子在各朝各代价值几何,是不可以想当然,不可以随意“赋值”的。
很多电视剧描写古人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剧中人物竟然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银票,这些荒唐的情节,显示了创作人无知以及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
武侠小说家金庸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这些错误,荒唐严重到了不懂历史的程度。
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天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
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付出大量战争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趋于上升。
平常老百姓使用铜钱,清末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银子用来代替大数量的铜币,比值相当的高。清初及其以前,一两银子等于铜制钱一千二百多文,道光以后涨到三千多文。
清末,一斤猪肉二十文钱,一亩良田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款了,有百两银子能买十几亩良田。
一两银子在唐朝购买力惊人。贞观年间风调雨顺,物质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叫“一贯”,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20石。唐代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490元的购买力。
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和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曾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补助,高兴得什么似的。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两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乡下,夸张得没边啦。就算郭靖傻,穷苦出身的黄蓉也不知道一万两千元人民币一餐饭是个杀人价吗?
但宋朝以“钱”为流通货币,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当时没有大宋央行,没有宏观调控,极为混乱。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记载,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偏少,银价上涨,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而且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古代的“大宗商品”主要就是粮食,于是货币的价值往往和粮食的量挂钩。但在古代,粮食的生产量比现在低很多,因为没有杂交育种技术、没有化肥、没有机械化工具、没有现代化水利和灌溉技术,所以古代的粮食是很值钱的。
不管是农民还是工匠商人,每天都要买或者卖粮食,再加上古代没有冰箱,粮食放久了就不能吃了,更不用说吃猪肉,因为肯定要现杀现烧。所以粮食是很值钱的。
因而生产粮食的土地也是很值钱的,因为假如不休耕,不懂得轮种,没几年土地的肥力就下降了,地就荒了,以前的万里良田,就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但钱还是那个钱,银子还是那个银子。每年银的产量是相对固定的,每年的国际贸易中的流入流出的银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银子也是很值钱的。古代的银子值多少钱,也无法简单地以粮食来换算。
总之,古代的银子非常“值钱”,不是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里描写的那样子。
评论列表